改良的葫芦丝则没有使用传统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样在管身上方开一音孔。主管用于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葫芦丝的音调:葫芦丝,属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常用有D/E/F/G/A/B/等调。葫芦丝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样能达到三个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
葫芦丝,又称“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葫芦丝原产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 临沧地区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 常用于演奏山歌、农歌等民间曲调。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三种。 其音色独特古朴,外观古朴精致,简单易学。 受到很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葫芦丝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 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个竹管和三个金属芦苇制成。 整个葫芦被用作气室。 葫芦下部插有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 每根插入葫芦的竹筒上都镶嵌着一根铜或银的簧片。 中间的竹筒最粗,有几个开口。 有一个音孔称为主管,两侧附有管子。 上面只有簧片,没有音孔(指传统的葫芦丝),所以只能产生与监音共鸣的和弦。 通常左侧附“3”的音,右侧默附“6”的音。
这种乐器以葫芦为气室,以葫芦口为吹嘴。 整个体长约30厘米。 以三管为常见,也有单管、双管或四管葫芦丝。 无论有多少根竹管,中间的竹管大多作为主管,其余的都是辅助管。 主管上有数个音孔,一般为前6个、后1个。 传统的葫芦丝辅管顶部不开孔,只在管体底部开孔,用塞子堵住。 堵头通过电缆与管体连接。 然后用你的小指打开它。
改进后的葫芦丝没有采用传统的塞子,而是像主管一样在管子的顶部开了一个音孔。 这样在演奏时重复使用副管音更加方便,而且更可控、更灵活。 演奏时,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演奏出不同的声音。 如果主、副管同时打开,演奏时几根管子一起演奏,旋律只会来自主管。 a音发,e音在一管内发,产生和声效果。
阿昌族的葫芦丝与傣族的葫芦丝相似,由葫芦和金竹筒制成。 吹管长度为6厘米,主管长度为50厘米,辅管长度分别为33和17厘米。 两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各有一根竹子,用线与主管绑在一起。
西盟佤族的葫芦底部插有三根竹管,并用蜡封住。 上端和竹吹管只有两厘米长。 用主管来演奏旋律,两个副管发出连续的纯五度音程的声音作为旋律伴奏。 如果不需要持续音或者需要单一持续音,也可以堵住副管。
扩展信息
葫芦丝音:
葫芦丝是一种簧管耦合振动乐器。 有高、中、低音三种,常用曲牌有D/E/F/G/A/B/。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葫芦丝乐器的结构也有所不同。
因为传统的葫芦丝有七个音孔(主管),每个音孔都有一个音(不能像竹笛那样通过气息的变化通过一个音孔吹出一个八度),可以用管音来吹出管音。总共使用了。 吹出八个音符。 因此,一般情况下,传统葫芦丝通过移动宫音的位置,改变原来的指法,理论上可以演奏五到六个音。 常用的曲调只有两种,即低音“5”为管音电吹管和葫芦丝的指法一样吗,“1”为管音,而这种音(5为管音)是最常用的。
以C调中的葫芦丝为例,除了弹奏原调(第三孔为1)外,还可以弹奏G调(管音为“1”)。 它是基于民族调式五声音阶的六音调式。 演奏音乐时有一定的限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演奏,要根据音乐的音域来选择,最好的曲子是用第三孔弹“1”,如果需要改变曲子,可以通过更换葫芦丝来解决,一般常用的葫芦丝有B、C、D、F调等。
葫芦丝的音域并不像我们熟悉的竹笛那样,可以达到三分八以上,一般在九分之内,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一分之几。 它是国家标准量表。 其音色柔和细腻、圆润古朴、柔和迷人,极富表现力电吹管和葫芦丝的指法一样吗,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民间音乐还是专业舞台,你都可以听到它优美动听的声音。
葫芦丝常用于演奏民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合演奏旋律、抒情音乐。 《月光下的凤竹》《爱与意义》成为其代表经典。 葫芦丝最受傣族、阿昌族人民喜爱。 它是一种供娱乐的乐器。 节日里,无论是在河里划龙船,还是在河边玩“高声”,还是在广场上“荡秋千”,甚至在竹楼里饮酒宴饮时,都能听到它优美的声音。 青年男女抒情,或走在路上、下田干活的人们常常吹葫芦丝,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欢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agmu.com/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