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吹管是一种电子乐器,起源于日本,与合成器一样,它没有既定特征的音色,其内部音色来源于编程或采样。首发R1包含12种真实采样音色:曲笛、唢呐、马头琴、二胡、琵琶、葫芦丝、长笛、小号、次中音萨克斯、小提琴、单簧管,以及巴松。电吹管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乐器,一套指法可以演奏内置的任何音色和调性,且演奏难度远低于传统管乐,易于学习掌握,适合任何基础的音乐爱好者。
电吹管是一种起源于日本的电子乐器。 与合成器一样,它没有既定的特征声音,其内部声音来自编程或采样。
电吹管通常以萨克斯管的指法编排为基础,根据人的手指长度设计琴键,因此很容易吹奏旋律。 演奏时,乐器利用气流来控制电流,然后将电流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因此善于利用呼吸来控制情绪的强弱。 与其他电子乐器一样,吹管的音量、音色、音质都需要外部音频放大。 更多电动吹管介绍请参考官方视频:
此次评测的R1电动吹管(如下图)来自国内新兴品牌,隶属于上海罗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家致力于数字艺术领域的创新科技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为音乐科技产品,主要经营方向为软件音源、电脑音乐制作软件、MIDI设备、创意玩具、新型数字乐器等,并拥有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
R1第一版包含曲笛、唢呐、马头琴、二胡、琵琶、葫芦丝、长笛、小号、次中音萨克斯、小提琴、单簧管、巴松管等12种真实采样音色。 在指法方面,R1提供了萨克斯、单簧管等西方管乐器的常用基本指法,也提供了葫芦丝、笛子等中国传统管乐器的指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吹管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乐器。 一套指法可以演奏任何内置的音色和调性,演奏难度比传统管乐器低很多。 它易于学习和掌握,适合任何有基础的音乐爱好者。 同时,R1具有灵活的MIDI控制功能,可以作为专业编曲制作的吹管控制器。 擅长在弦乐器、管乐器及其他管乐器中控制气息、表情等。 键盘控制器(详细信息和使用示例请参阅“试用”)。
包装/标准
R1电吹管的外包装非常精美。 包装盒由长条黑色纸板制成,厚实坚固。 盒子正面印有R1实物图,让包装更有品味。 松紧度。
包装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R1电动鼓风机,两端采用高密度泡沫作为夹子,将R1固定在盒子内。
下层是随机附带的标准配件,包括:用户手册、快速入门手册、USB数据线、吹风机挂绳、便携收纳包。下图为R1包装内的所有物品
外观/细节
R1的整体外观非常时尚。 管体从 20% 的圆柱形烟嘴过渡到 80% 的圆角方形。 这种管体设计保证了音符键和其他功能键的平坦工作表面,并且其吹嘴的边角也可以使其双手握持更加舒适。 下图是吸嘴形状和管体尾部的特写。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R1的吹嘴是可更换的,方便定期维护。 吸嘴部分采用食品级安全材质,为使用者入口提供健康保障。 其次,吸嘴配备了专用的吸嘴盖,不用时可以将吸嘴盖住,保护吸嘴免受外界撞击,保持清洁卫生,如下图所示。
与同类电动吹管相比,R1还配备了表演视觉效果。 管体两侧配有GRB全彩灯带,为吹气提供实时灯光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实时光照,它可以带来非常酷的视觉效果和玩起来的乐趣。 R1的灯光效果可以在本地系统设置中指定。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低调的人,不喜欢灯光的张扬,你也可以在设置中关闭灯光。 下图是两种不同角度的灯光效果。 照片都是白天在室内拍摄的。 事实上,在较暗的光线下,灯带非常明亮漂亮。
R1管体上有序排列着各种功能按钮。 事实上,它们有比较明显的功能区别。 管体正反面按键分布如下图所示。
正面为吹管音符按键区域(图中上半部分),背面为功能区(图中下半部分),其中有吹管界面、功能设置键等功能按键,弯音轮和八度音程切换是分布式的。 这些按键的分布位置关系到演奏时是否流畅、触发是否方便快捷。
为了限制重量,管体全部采用塑料材质一次成型,所有的固定螺丝都是隐藏式设计,所以整个管体看起来非常标准,摸起来很光滑。 而且它的塑料管身似乎经过了磨砂处理,有淡淡的磨砂质感。 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在管身上留下指纹,这一点非常好。
按键布局及功能
音符键区域:演奏时面向观众的一侧电吹管哪款最好,该区域提供七个圆形音符键和两组辅助键,如下图所示。
R1的音符键为触摸式,当手指接触键面时可以快速触发。 无机械按键噪音,响应灵敏度高。 音符键的另一个功能是自动识别指法。 我在试用中发现,当按下错误的指法时,系统会自动识别有效的键位并发出相应的音符。
如上图所示,音符键两侧有两组按钮,其中①为升/降半音键,用于演奏变化音符。 扳机; ②为加/减键,用于实时切换音色(在菜单设置模式下,该键用于设置项目选择切换键),根据正确的演奏姿势,该键用于右手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关节可以实时触发,演奏时可以快速无缝地改变声音。 唯一不方便的是音调显示位于管体反面,演奏时看不到显示信息。 在默认的“系统音库”模式下,只能按照随机顺序进行音调的改变(“用户音库”模式下可以对音色进行排序),如果音乐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可以按照顺序选择音色您的需求。 所以我个人认为显示屏应该放在管体正面,靠近吸嘴底部,并且管体上设计一个凹面,显示屏放在里面,以便在播放时随时看到显示信息。
功能区:位于吹管的对面,八度切换、弯音、系统设置、接口等演奏所需的功能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如下图
该区域的功能将从吹嘴开始依次介绍。 在管子的另一侧,吹嘴下方有一个显示屏(见下图红色区域),用于显示R1当前的音色名称、电池电量、系统音量、音调和蓝牙状态以及其他信息,显示屏下方的月牙形按钮是八度触发按钮。 其中,①为减八度,②为增加八度,③为增加两个八度; ④为左手握管体时拇指定位区域。 按照正确的演奏姿势,将拇指放置在此,以固定管体。其作用类似于弹吉他时拇指在琴颈上的支点。
管体中部(见下图红色区域)①为机械轴式弯音轮,为演奏提供弯音效果,可定制; ②是拇指托,是演奏时的钩状突起,同时右手拇指支撑管体,与左手拇指的支点配合,使演奏时保持管体稳定。 熟悉小号、萨克斯的朋友应该对这种指托很熟悉; ③为魔术键,默认为滑音效果开关,可自定义其他功能。 与功能键配合使用,可打开系统设置菜单; ④为功能键,可以与特定按键组合实现不同的功能; ⑤为颈带挂钩,用于安装颈带,演奏时辅助固定管体。
管体末端(见下图红色区域),①为电源开关。 按住2秒打开电源,再按住关闭电源; ②为管体螺丝隐藏孔。 R1管体上有很多这样的隐藏孔。 它不是一个功能按钮; ③为耳机输出口,可连接耳机进行静音练习或用于舞台聆听; ④ 为Type-C USB接口,用于充电、系统升级或连接电脑/移动设备进行MIDI数据传输; ⑤为排水孔,用于排出玩耍时产生的冷凝水滴; ⑥为音频输出接口,可连接调音台或扩音扬声器。
从上面R1管体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可以看出,与演奏相关的按键排列非常紧凑,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演奏。 例如,对于左手的音符键和升/降键的组合,可以用小指快速按下升/降键来实现颤音(Trill)、波纹( )等技能(如图)如下①); 可进行八度范围触发,完全熟悉后即可实现精准切换(图心手合一)。
此外,R1还内置高精度陀螺仪,可以让演奏者通过体感技巧触发颤音、滑音、弯音、技巧切换等。 以上功能可在系统“高级设置”—“体感功能”菜单中进行设置。 此功能是 MIDI 控制器的革命性扩展。
系统设置
R1是一款全功能电动吹管。 管体布局上的按键基本上都是与性能相关的实时控制。 它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一个数字菜单系统,这是R1的核心控制中心。 系统设置的内容集中在这一部分。
功能键+魔法键可打开系统设置界面,可从管体显示屏上读取界面内容。 如下图所示,主界面包括音量、混响、移调、高级设置、系统相关5个一级菜单。
其中“音量”、“混响”和“移调”三个项目提供了不同级别的选择。 例如,音量分为1-10级调节范围,调节结果决定耳机的音量和音频输出; 混响 从小到大分为1-5级,混响仅在演奏模式下使用; 转置包括所有 12 个 CB 键,设置结果将影响全局键。
“高级设置”菜单包含17个二级菜单项,分别是:库切换、八度移位、魔键功能、+键功能、-键功能、弯音轮功能、体感功能、体感角度、滑音时长、弯音范围、下面介绍MIDI通道、固定音符力度、标准音频、指法、呼吸曲线、呼吸灵敏度、琴键灵敏度。
“切换音库”包括“系统音库”和“用户音库”两个选项。 两者的区别在于自定义权限。 也就是说,“系统音色库”是系统默认的音色库,音色顺序无法修改,音量、移调、混响、八度移调等设置都会全局应用。 “用户音库”则恰恰相反。 其音调的顺序可以自由排列,并且可以为单个音调设置音量、移调和混响等属性。 显然,“用户音库”更接近实用性。 例如,将演奏中需要的音色和效果添加到用户音色库中,实际演奏时可以根据自定义的音色顺序进行切换,音色效果也能适应当前的需要。
“ ”支持-3个八度到+3个八度的整体音域调节; “魔键功能”是可定制的性能功能辅助键。 技巧,如颤音、颤音、长音等); “+键功能、-键功能”用于指定音调切换或技术触发。
“弯音轮功能”与合成器的弯音轮的概念不同。 我们常见的合成器的弯音轮根据拨盘的方向分为上/下弯音轮,但R1的弯音轮还有进一步的功能扩展,如下图所示。
它的默认项目“弯音”是与合成器相同的弯音轮功能,即上弯/下弯。 另外两个选项是删除弯音,指定为“滑动/弯音”和“技术2/弯音”,您还可以选择关闭弯音轮功能。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R1擅长定制MIDI控制器技术,上面的“用户音色库”、“魔键功能”和“弯音轮功能”都使用了这项技术。
“体感功能”和“体感角度”,个人认为是R1的特色功能,它利用内置的高精度陀螺仪来检测玩家与R1之间的角度关系(45°-75°)电吹管哪款最好,从而触发不同的演奏技巧(颤音、滑音、弯音、技巧二),类似于带有电容感应控制的早期 ,以及 QuNeo 触觉 MIDI 控制器或 Genki Wave 智能环。 R1的“体感功能”将传统管乐器演奏与MIDI控制无缝连接,大大提升了演奏的乐趣和表现力。
滑音时长、弯音范围、MIDI通道、标准音频、固定音符力度,这些功能都是常规的MIDI设置选项,这里不再赘述。 “指法”选项提供了识别度较高的西洋管乐(萨克斯)和民族管乐(葫芦丝、长笛)的指法,方便不同背景的用户。
“呼吸曲线”提供了四种曲线模式,与键盘的力度感应相同,设置一条适合自己的呼吸感应曲线会对演奏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下图为官方用户手册提供的R1呼吸曲线模式。
与呼吸控制相关的是“呼吸灵敏度”选项,用于指定演奏时的灵敏度响应。 可调范围为1-5级。 此设置特别适合没有管乐基础的用户。 由于缺乏呼吸训练,用气的方式和强度无法满足专业表演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灵敏度来弥补呼吸的不足。
“琴键灵敏度”可以调节音符琴键的触发灵敏度。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R1的音符键是触摸感应键。 该选项用于调整按键的感应速度。 可调范围为1-5级。 值越小,感应速度越快。 默认为3。建议使用默认值,太小的值可能会触发其他不相关的注释。
系统设置最后一个“系统相关”菜单包含7个二级菜单项,分别是:蓝牙MIDI、灯光效果、自动关机、自动屏幕关闭、语言、恢复出厂设置、版本信息。
这里只介绍蓝牙MIDI和灯光效果,其他设置项均为常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R1内置了中文和英文两种操作语言。 其次,版本信息对于硬件更新有一定的提示功能。
“蓝牙MIDI”借助蓝牙功能连接手机或电脑,使用R1作为MIDI控制器来触发软件音源。 这是一个新事物,第一次看到蓝牙传输的MIDI信息。 这种传输方式在实际使用中非常方便。 首先,它没有物理MIDI接口,因此对音频接口/声卡等设备没有硬性要求。 即使您不使用任何声卡,您也可以在手机、ipad或电脑上与R1连接。 在它们之间建立MIDI消息传输。 二是即插即用,非常方便。 R1的任何演奏或控制信息都可以通过蓝牙MIDI触发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中的音源,无需外接音频设备; “灯效”是R1的视觉设定。 您可以设置性能和待机状态下的灯光闪烁模式。 该设置项包括三个系统预设灯效、自定义效果以及关闭灯等5个子选项,如下图所示。
定制灯光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空间。 R1内置RGB灯带,可借助软件设置颜色范围内的任意灯光显示组合。 下图为“灯效”软件的设置界面。
如图所示,界面左侧的R1电动鼓风机可以实时预览配色结果。 右半部分是颜色设置区域。 调色板显示候选颜色和各种过渡颜色。 在点区域中,您可以为灯光指定单一颜色或不同的混合颜色,灯光配置结果将同步显示在整个设置界面的背景上。
下图是实际测试中的颜色定制示例。 该功能目前仅支持IOS应用,应用将于近期上线。
以上就是R1的所有设置功能,非常详细全面,设置范围也很广。显然,如此相对复杂的菜单在硬件上设置起来并不直观。 事实上,R1还有一个更直观的控制软件,即“自乐伴”App。 例如,上述设置可以在软件中以更直观的方式进行,如下图
试用
使用R1作为吹管控制器将MIDI音符实时输入到DAW是我最感兴趣的试用项目。它带来的真实的吹奏和呼吸感是键盘MIDI控制器无法模仿的。 R1使用Type-C USB端口进行MIDI传输,因此连接MIDI系统非常简单,只需使用USB线将R1连接到电脑即可,如下图所示。
如果硬件连接成功,R1显示屏上会显示MIDI通道和音色编号信息,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在软件中配置R1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端口,如下图所示。 我使用的DAW是进入软件设置对话框选择控制设备类型(R1属于通用控制器,所以选择此项),然后在控制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列表中选择R1(如图如下图红框内)。
此时,R1已经连接到MIDI系统,任何来自R1端口的MIDI音轨音色都可以在R1上播放。 下图显示了加载的合成器音源、随意弹奏的旋律、实时录制的音符以及当前界面显示的通道压力。 MIDI 控制消息。
这个MIDI片段包含(通道压力)、(cc11表情)、(cc2呼吸)、(cc80控制器)以及来自体感控制的颤音,在MIDI消息中调制为CC1,如下图所示。
我第一次使用体感控制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前两条调制曲线明显超出了控制范围。 另外,“表情”、“通道压力”、“呼吸”有着完全相同的曲线信息。 单从“通道压力”信息来看,吹管控制器的表现还是非常细腻的,无论是细微的呼吸波动还是大范围的冲击都忠实的表达出来,很难做到如此明显的曲线使用键盘控制器演奏时。 另外,当R1作为MIDI控制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用户设置,会输出以下MIDI信息。
以上是控制器的一般用法,R1的控制能力当然不限于此。 例如,我们还可以将管体上的物理控件与软件界面中的控制旋钮/开关绑定,实现对软件音源或效果器的实时控制。 这种扩展应用不仅可以用于作曲制作和现场表演,其最实用的价值在于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在R1上绑定软件音源控制参数的操作步骤与MIDI键盘控制器相同,如下图所示
插入仪表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宏同时控制包含多个参数的参数链(如果只控制单个参数,可以使用仪表架)。 右键单击需要控制的参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机架中的控制。 这里指定了Macro 1旋钮(两者的对应关系如上图中红线所示)。 接下来,打开软件界面右上角的MIDI映射,选择Macro 1旋钮,在R1管体上触摸想要绑定的硬件控件即可完成绑定。 控制参数和控制器名称。 本例演示了R1的弯音轮与软件源的颤音参数绑定,以便在演奏时可以使用弯音轮实时控制软件的颤音。
同理,我们也可以同时控制多个参数,形成参数链,进一步渲染音色的表现力。 重复上述步骤,我们也将音源的Osc1振荡器中的pan和Freq绑定到Macro 1旋钮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弯音轮同时控制音源的颤音、pan和Freq R1的,如下图所示,浅红色区域为绑定的控制参数,红线连接表示其控制关系。
该控件也可用于效果,具有相同的绑定过程。 如下图所示,在音源后面插入一个延迟效果器,实时为演奏添加延迟效果,然后R1的弯音轮绑定延迟效果的干湿比参数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弯曲音轮来控制延迟效果的量。
以上就是R1物理控制与软件控制参数绑定的方案,那么R1的体感控制也能实现这个功能吗? 答案是肯定的,R1的体感功能就是利用内置的陀螺仪来检测玩家的运动,然后将其转化为控制信号来触发相应的MIDI控制器。
具体的绑定方法其实和前面提到的一样,只是软件检测并绑定外部控制器的方式不同。 在绑定物理控件时,我们需要触摸R1的控件,以便软件检测到需要绑定哪个控件。 那么,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体感控制。 我们需要摇动 R1 来告诉软件要绑定到哪个控制器。 例如,如果体感控制设置了颤音,则意味着用颤音来调制所有绑定的软件控制参数。
例如下图中,将“魔键”和R1的弯音轮分别绑定到滤波器效果和LFO/S&H,这样演奏时就可以通过弯音轮控制滤波器频点,即可实现扫频效果。 “Magic Key”作用于CC2呼吸控制器,因此该控制参数将根据演奏的呼吸强度触发LFO/S&H。
体感控制还可以利用控制器消息来调制由多个参数组成的效果链。 设置步骤请参考前面的内容。
通过蓝牙MIDI,我们还可以将R1连接到ipad,使用苹果自家的“”应用程序来创作音乐,如下图所示。
支持多轨录音,这是我使用 R1 作为 MIDI 控制器制作的随机音乐片段。
电吹管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易学的乐器。 以R1为例,只需掌握一套基本指法即可演奏。 而且,电吹管的演奏不涉及和声,借助其变调功能,只需要基本的C调指法即可演奏所有调式和不同乐器的音色。 为了方便用户学习,R1配备了“自乐课堂”APP,提供R1基础操作和进阶学习课程,任何基础用户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显着的学习效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agmu.com/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