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团奏作为一项工程第一个工序是分声部训练(在家里的个人练习,严格来说不属于团奏)。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团奏训练,也是可以实现产品的磨合,呈现作品光华的。那么,团奏训练先琢磨什么、后琢磨什么,也是需要注意的。电吹管只要把音调定准确,标准音没问题(统一为440赫兹),那么音准就没问题。注:本公众号,多次谈到过团奏话题,特别是仲晓鸥漫谈电吹管,有过系列发布。
电吹管的合奏表演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音乐体验。 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不会体会其中的舒适、安逸和成就感。
不过,和其他精神享受一样,想要获得好的成就,还是需要经验、正确的方法、奉献精神,最后才能获得好的体验。
显然,正确的方法很重要。 而正确的方法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奥德曼结合郑州队小组赛的实际,讲述了自己近期在小组赛中的一些想法。
1. 将合奏视为一个项目
任何一个合奏剧目都是一个至少三、五个人的合作项目,项目必须有图纸、制作技术、精心制作的半成品、工艺转移、协作支持,才能生产出合格的成品。
如果每个人都自由自在地玩,就注定得不到好产品。
1.发声训练
原则上,首先是设计、绘图、印刷、印刷、制作过程。 即作曲或选曲、选版、编曲、配音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这些已经在这个公众号中讨论过了。 今天我就详细的讲一下训练操作层面,同时我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讲一下上述内容。
第一个过程是分部分训练(在家个人练习,严格来说不属于集体表演)。
局部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讲过“几何训练法”(点、线、面训练法),其中的“线”就是各声部的旋律线。
每个声音都会有自己的困难。 每个音乐家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困难。 首先找出难点:这个人和这个部分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必要时调整人力资源(更换音乐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解决困难并不难。 先从慢速开始,必要时分解节奏,甚至简化乐谱,分解也不是不可能。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后,他们变成了一条线,解决了一个语音部分。 接下来是下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部分可以一次解决,而是一次训练,把每个部分都过一遍,找出难点,找出方法,然后分别回家,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克服。
2. 合奏训练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集体表演训练,也能实现产品的磨合,呈现作品的精彩。 玉不能削成器,但只要仔细思考,就会看到结果。
那么,还需要注意先想什么,集成训练再想什么。
提出的工艺设计:
2.1. 注意节奏
一开始的慢速练习一般可以放慢到80%(取决于成员的平均素质),然后注意不要追求每次都准确演奏,首先要准确地演奏节拍,这是乐谱上标有拍号,并准确演奏。 标准是:没有错拍。 当然,这个部分是不会出错的。
为了达到标准,每个特定的人都可以通过不熟悉的节奏、弹奏不准确的音符,在下一轮中解决它们,或者下来自己攻克难点。
关键点是:逐渐达到稳定的节拍。
更高的目标:在你自己的大脑中建立一个节拍器。
2.2. 注意节奏
这里所说的节奏是指节奏类型,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
很多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节奏模式,这里不再赘述。 一旦你掌握了节奏模式电吹管分调吗,你就掌握了音乐的骨架结构。
节奏训练难度较大,也是重点。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认真分析,反复训练,准确达标。
对于不规则的节奏模式,应单独解决。
如果我们留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喜欢跳舞的人往往节奏感比较好,因为跳舞也是一种节奏训练。
2.3. 整体综合
如果解决了节拍节奏,那么整个曲目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只要电吹管的音调设定准确,标准音调是没有问题的(统一440赫兹),那么音调就没问题。
当然,你不能玩错。 另外,通过整体合成,检验实际效果、音量平衡、声部协调、时机、音色等。
2.4. 情感色彩
音乐是否感染人,取决于情感色彩是否流露出来。 往往这个时候,就需要从联觉的角度去思考,具体来说,是否有画面感。
比如:保卫黄河,节奏强劲的时候,仿佛万马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节奏弱的时候,仿佛是在夜间穿越封锁线。
上山打虎,有时由远到近,有时由近到远。
以上都是通过演奏时的力度控制和音量控制来实现的。 这是最难的。
二、其他
1. 资源优化
顺便说说资源优化的重要性。 快节奏的部分可以优先考虑速度快的人; 节奏感强的人,更喜欢低音贝斯打下坚实的基础,支撑整体。 如果节奏强、速度快,是领先的首选。
人力资源配置永远是一门艺术,不仅要考虑音乐的特点,还要考虑长期和短期的效果。
比如:从长远来看,需要培养相对年轻、身体条件好的音乐家,作为第一梯队。 短期内,需要安排立竿见影的资源,充当第一梯队。
每个位置既要相对固定,又要保持交叉旋转,这样才能保持整体能力。
2. 训练步骤
训练步骤要明确,训练节奏,不要管节奏是否达标,音符吹得是否正确,只要节奏对了,你就达到了标准。 练习节奏时也是如此。 节奏是否正确、音符错了一个八度、或者错了一个都没关系。
3. 缺乏总比过剩好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 具体来说,只是不要增加混乱。 如果吹错了,还不如不吹。 所以,我弹得还不够准确、熟练,所以我宁愿小声点,或者静音,免得惹出麻烦。 这在现场表演中尤其重要。
当然,还是要克服困难,达标。 那是一种值得享受的精神境界。
4、团队特点
边做边学,边做边学。 乐队现在的风格是受到刘悦老师的影响。 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也是一种很好的作风。 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电吹管分调吗,也是一种很好的作风。 边做边做,做完之后总结学习。 做就是学。
注:本公众号多次谈论合奏表演话题,特别是钟晓鸥谈论电吹管,已系列发布。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询阅读。
本文是奥德曼在近期合奏演出中的一些思考。 读者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欢迎交流和讨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agmu.com/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