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朋友让我学电吹管,说那个简便易学,可以模仿各种乐器。单簧管有了,不会吹咋办?六十五的老头儿学习单簧管真难!接下来视奏练习曲、作品视奏,最后是跟伴奏试吹作品。就如李老师所说,你吹一小时单簧管,胜过五公里长跑!单簧管就是我的“老头儿乐”,不信你也来试试?
本文作者
2021年我就66岁了,生日前夕我能为自己做什么? 去买一支单簧管吧! 于是我就去了三好街,走过了很多乐器店,终于看中了雅马哈单簧管。 听了销售员的介绍,我就果断拿下了。
《》让我迷上了单簧管
几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吹单簧管的视频。 优美的音乐征服了我。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位大师就是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安德烈·奥滕萨默。 演出作品为2013年出版的专辑《悠扬节奏-单簧管素描》。
奥登索默1989年出生于维也纳,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岁进入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学习大提琴,十四岁开始学习单簧管。 求学期间,奥登索默曾参加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管弦乐团,并加入马勒青年管弦乐团。 2009年,他中断了哈佛大学的学业,选择进入柏林爱乐学院继续深造。 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担任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 2011年2月,22岁的他被任命为柏林爱乐乐团单簧管首席。奥登萨默曾以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乐器在多项音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经常作为独奏家巡演世界重要音乐厅和室内乐音乐家。
奥登萨默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音乐性而受到音乐评论家的称赞。 德国《每日镜报》形容他的音乐动态“看似没有界限……他的演奏千变万化,不断扩展其表现力”。 奥登萨默比其他单簧管演奏家更能灵活运用单簧管音色的深度和温暖。 从此,单簧管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种下了。
中外乐器那么多,为什么要选择单簧管呢? 第一,单簧管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单簧管,又称单簧管或单簧管,是西方木管乐器之一。 它产生于十七世纪末,起源于古希腊,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 管弦乐队中有“演说家”和木管乐器。 被誉为中国话剧女高音。 单簧管的高音区明亮、清晰; 中音区富有表现力,音色纯净、清晰、优美; 低音区深沉、厚重、饱满。 它是木管乐器家族中使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它音域宽广,近四个八度,是管乐家族中的冠军。 其次,单簧管体积适中,携带方便。 第三个是我小时候曾经吹过长笛。 虽然我学得不是很好,但是运气和指法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第四,因为热爱音乐,从事舞台摄影30年。 我经常拍摄各种音乐会,熟悉各种中西乐器和中西乐队的相关知识。
单簧管在管乐中是比较难学的。 曾经有朋友建议我学葫芦丝,说葫芦丝简单易学,携带方便。 我说:拿喝酒来比喻,黑管好比水井坊,葫芦丝好比二锅头。 如果你想学习,你必须学会优雅。
有朋友让我学一下电吹管,说简单易学,可以模仿各种乐器。 我告诉他,那东西不是一个正经的乐器,而是一个娱乐玩具。 它可以学习一切,但它所学到的东西都不是纯粹的。 这就像养狗一样。 我养纯种德国牧羊犬,你养二线犬。 你也在养狗。 你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音乐是各类艺术中最重要的品质和谱系。 学习音乐,在乐器的选择上可能会比较模糊。
老师和朋友忘记新年
我有一个单簧管,但如果我不会演奏怎么办? 学习! 你向谁学习? 我去了几所艺术培训学校,还去了沉阳音乐学院浑南校区成人艺术学院。 要么没有单簧管老师,要么一对一的学费太高。 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找到了很多单簧管老师。 筛选完后,我给李老师打电话,加了微信。 李兆池先生毕业于沉阳音乐学院,现为沉阳交响乐团演奏家。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表演和教学经验。 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李老师时,我们都笑了,因为我们认识。 很多年前,沉阳交响乐团聘请我担任摄影师。 我给他们的表演拍了照片。 我一直对李先生印象深刻。 从此,李老师带我走上了春风教学的学习之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我第一次拿到单簧管时,要吹好它并不容易。 怎么玩,怎么学,简直不知所措。 我不想被自己蒙蔽了双眼,找老师带路。 效果事半功倍。 选择老师非常重要。 一是精于技术,二是用心教学。 好的技能可以清晰地教我,让我学得又快又好; 尚信教学是传授师德,不欺骗别人,不只为了钱,让学生能学到东西。 我很幸运遇到了李老师,找到他我的学习之路已经成功了一半。
李老师教过很多学生,最小的只有五六岁,平均也就十几岁,而我是最大的。 李老师的学生有的求学多年,在各种海选和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的已考入音乐院校,走上专业的音乐艺术道路。 李老师的教学是一对一的,每堂课一小时。 我和李老师同意的是,总共12节课,每隔一两周一节课。 通过教学电吹管下雨的时候演奏,引导我走上正确的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今年4月14日第一节课以来,已经讲了六节课。 李老师从多、来、话筒、送、索、拉、西开始教,从无声到有声; 从演奏音符到演奏长音符; 从吹音阶到吹练习曲; 从吹单曲到吹歌曲。 李老师教学严格、认真。 当我发不出高音的时候电吹管下雨的时候演奏,他绝不会轻易放过,会用各种方法帮我完成。 一小时的课常常让人不知所措,最多的讲座就是2小时。
有一次我问李老师,为什么我右手大拇指根部经常痛? 他首先让我摸他右手的合谷部分,这让我很惊讶。 那是一大块坚硬的肌肉,就像一块石头。 他说,这是长期打球辛苦主持的结果。 现在你的右手拇指还没有练好,练到一定程度就不疼了。
微信是个好东西。 每当我完成新作业时,我都会把学习中遇到的视频、音频和问题发给李老师。 他经常第一时间回复我,表扬好的,指出不好的。 问题和不足,及时解答我的各种疑问。
俗话说:“真一言传,假一传万卷书”。 李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尽心尽力,毫无保留,孜孜不倦。 该方法科学、易懂。 他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往往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四个月六节课,一路走来,老师和同学们的汗水伴随着音乐,我永远不会忘记! 每次见面我都叫他老师,他叫我叔叔。 他也是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 忘记老朋友是一种快乐!
为了表达对李先生的感谢,我成为了他的“御用摄影师”。 我专门为他的每一次表演拍摄照片。 远景、中景、近景、具体,应有尽有。 并立即将演唱会的照片和《今日头条》发表的文章图片发给他,让他享受与乐团团长同等的VIP待遇。 不仅如此,我还找出了他几年前拍的照片,并将原始文件发给了他。 以后在宣传、推广、比赛、升职等方面都会有用武之地。
付出就有收获
师父领门,修行在个人。 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我对单簧管的喜爱却并不一般。 与“让我学”相比,“我要学”蕴含着巨大的动力。 每节课结束时,李老师都会给我布置作业。 回到家后,我每天都坚持练习,尽力更好地完成作业。 下次上课,李老师首先会让我打作业,并指出问题和不足。 然后教授新内容。
在课堂上学习压力很大。 回家后,我坚持每天练习,尽力更好地完成作业。 学习一门乐器,去哪里练习是一个问题。 住宅楼不隔音,吹管子会打扰邻居休息。 我只好去浑河边的公园找地方练习。 每天都要在河边练习半天的时间。 俗话说三十岁不学艺! 六十五岁的老人学单簧管太难了! 刚开始吹的时候,嘴疼,手疼,胸口疼。 吹了一段时间后,渐渐习惯了,然后就好了。
以前我只会简谱,但单簧管需要五行简谱,所以我必须一一认读那些“小蝌蚪”。 单音长音符是基础。 一组近四个八度的长音符听完,浑身大汗,大脑缺氧,眼里满是星星。 之后就是发音训练,来回两个八度。 接下来是练习曲的视奏、作品的视奏,最后是作品的伴奏试奏。
刮风下雨的时候,我只好关上门窗,躲在浴室里吹风。 三伏天,我光着膀子,大汗淋漓,裤子都湿透了,但我还是玩得很开心。
当我们变老时,身体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三年前我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虽然我恢复得很好,但是单簧管是一种需要很大肺活量的乐器,我的家人不太愿意让我演奏。 我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只要注意适量就可以了。 我今年4月底去三亚度假,旅行时我带着我的单簧管。 一天早上,我在树荫下炼功,不知为何,突然感到头晕、胸闷、气短。 于是我立即停止练习,回家休息。 过了好一会儿才缓和下来。 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天气太热,我的身体状况不适合练习。 之后我会小心控制自己的身体状况并练习,防止“献身于艺术”的情况发生。
竖笛演奏采用丹田呼吸法,属于胸腹式呼吸的范畴。 这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所使用的呼吸方法。 丹田穴位于肚脐下三指处。 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给出了丹田呼吸法的定义。 他说丹田呼吸法是:“气沉丹田,头顶虚,腰全转,肩舒”,精辟地概括了丹田呼吸法的基本要素。
胸腹式呼吸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充分调动发声器官的主动功能。 二是活动范围大,灵活性较强。 第三,具有强度、弹性、柔韧性好。 堪称科学的用气方法。 因为用了这个方法,不但没有对身体造成伤害,反而通过丹田气的锻炼,使我的肺活量增加了,心肺功能也得到了改善。 说明他对弹、唱、说都更有信心了。 正如李老师所说,吹单簧管一个小时胜过跑五公里! 虽然老年学单簧管有很多难点,但是你听说过吗? 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难倒共产党员的!
什么是音乐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蒙”。 音乐是寒冷中的阳光,温暖人们; 音乐是黑暗中的火炬,指引人们; 音乐是沙漠中的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音乐是启迪人们心灵的精神食粮。
想要幸福的生活,就从学习音乐开始吧! 当你有梦想并愿意为之奋斗时,你的生活将会更加精彩。 一生,努力学习一门乐器。 当你学习音乐的时候,你不仅会体验到音乐的乐趣,更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对你的心灵、品格和疗愈都有所提升。 人们都希望生活幸福,但谁都知道幸福需要能力和技巧。 现在我不满足于听音乐,我想自己创作音乐。 经过四个月的学习,我已经能够演奏一些简单的曲目了。 老师的鼓励和学业上的进步让我对学习更有信心了。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相似的。 当你理解了音乐,你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单簧管是我的“老人的音乐”,不信,你来试试?
作者简介:蒋光哲,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税务局研究员(已退休)。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新华社、中新社、视觉中国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沉阳盛京大剧院、辽宁大剧院、沉阳交响乐团特约摄影师。 从事舞台摄影30年,作品多次获奖,出版个人摄影画册。
【投稿邮箱】
或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agmu.com/341.html